刘益 发表于 2019-10-28 11:01 
折扇的起源在日本。中古时期传入。
东汉末年:杨修“误点成蝇”唐朝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曾记载:三国时,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“九华扇”,十分名贵,曹子建为此写了一篇《九华扇赋》,曹操请主簿杨修为他画扇。 当时的杨修年轻气盛,作画时,一不小心掉下了一滴墨点,无奈之下便顺将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,完毕之后与丞相。曹操见了信画为真,急忙用手去拍赶这只“苍蝇”,可一连几次拍赶,那只苍蝇却纹丝不动。曹操见后十分疑惑,俯身一看原来是一个墨点。顿时,惹的众人私私窃笑。从此,“误点成蝇”的故事便在书画界传为佳话。 折扇的历史由来最早出现于我国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。《南齐书》上说:“褚渊以腰扇障日。”,这“腰扇”,据《通鉴注》上的解释,“即折叠扇。”不过那时还不流行。到了北宋,“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……展之广尺三四,合之止两指许”,市井有制,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。 一、南朝齐以前的折扇 折叠腰扇在南朝齐以前历史上已经出现。有两则史料可以为证。晋陆云《与兄平原书》:“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、床荐席具,有扇如吴扇、要扇亦在。”晋张敞《东宫旧事》:“(晋)皇太子初拜,供漆要扇、青竹扇各一。”这说明,汉末及魏晋时期,腰扇已在使用了。 其次,折扇之名也并非自宋代始。《乐府诗集》辑有晋诗一组,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,标题为《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》,其中《夏歌二十首》的第五首曰:“叠扇放床上,企想远风来。轻袖佛华妆,窈窕登高台。”诗里的叠扇,就是折扇,是折扇在晋代的一个名称。《资治通鉴音注》:“(南齐高帝时)腰扇,佩之于腰,今谓之折叠扇” 二、宋朝的折扇 宋时历史时期的折扇使用最广的名称是“折叠扇”,当可理解不过是早期名称“叠扇”的引申、演变罢了。即使在宋代,折扇仍有许多名称,并未统一。例如,《高丽图经》卷二十九称为“折扇”,《梦粱录》卷十三称为“折揲扇”,《癸辛杂识》称为“聚扇”,以及还有的称为“聚头扇”、“聚骨扇”等等。可见,折扇之名可以追溯到晋代。由此亦可见折扇并非舶来品,而是发源于中国的土产。 北宋时从日本、高丽入贡的折扇只不过因其“精致非中国所及”(苏轼语),故在宋文献中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说法。晋人提到的腰扇很可能就是折叠扇,因为在差不多同一个时期确实出现了叠扇的名称。
三、明代的折扇 最初,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。后来朝廷定制,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。这种折扇,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,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。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,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。这种重金折扇,钉铰眼线,都用精金制作,每扇价值五金。 这种习尚,在明代宫廷中,日盛一日。折扇选用材料,越选越精,极奇穷巧。扇骨有用玳瑁的,檀香的,沉香的,粽竹的,以及各种木料的。工艺则有螺钿的,雕漆的,漆上洒金的,退光洋漆的。还有镂空边骨,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。有镂空通身,填满异香的。更有空圆钉铰中,藏着极小骰子的。这些折扇骨,都刻有各种花样,备极奇巧。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,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,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。至于扇面,有白纸三矾的,有五色缤纷的,有糊香涂面的,有捶金的,有洒金的。 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,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,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,分赠于大臣。一时折扇大贵,成为一种时尚。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,表喻友情别意。手持折扇,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。折扇一旦流行,久盛不衰。 四、清代的折扇 在清代,折扇之随处可见,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。清末民初的苏扇制式也有很多变化,明清时,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,出了很多名士,他们的风流才情,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。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,表现出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;通过以折扇为媒介,流传于皇宫、府第、闺室、民间、海外。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。
|